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始建于1976年,经过46年不懈努力,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开设“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专业获批2012年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9年6月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培育点,2023年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批2021年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地方优势产业,2010年开办了国内第一个“机械工程(电梯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同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举办机械电子工程专业“3+1”国际课程实验班;2011年该项目经教育部批准为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2018年获批江苏省第三批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2020年入选江苏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建设工程;“智能电梯产业学院”获批2022年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新能源汽车测控装备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获批2023年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为主动适应地方重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智能制造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新工科”专业,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批并于当年7月正式招生。2012年起,先后与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2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49人,占比69.01%;工程背景的教师40人,占比57.14%;境外研修经历15人,占比21.4%。近年来,入选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行动计划3人,省产业教授3人。
学院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现有国家级机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江苏省机械工程学科综合训练中心1个,配有机电类分布式人才培养的“俞亚鹏--非并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1个,实验实训用房面积10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3700万元。同时,与周边通快(中国)、卡赫清洁、天准科技等企业广泛合作,共建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由课程实践、工程训练、实习实训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院现有机电装备智能制造及可靠性工程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智能电梯产业学院2022年获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202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1800万元,单个课题项目金额超过100万元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145篇,其中SCI、EI检索74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4余件;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液压凿岩掘进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二等奖;“高刚性高精度减速器薄壁轴承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防坠落式避震电梯轿厢系统可靠性关键技术与研究”项目获得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电梯预测性智能监控系统”项目获得中国发明协会二等奖;“高效节能型自动化玻璃模具激光焊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二等奖;“面向电梯系统服役安全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三等奖。
以“学理轴”与“实践轴”为两纵,以“产教融合”为横跨,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模块体系,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H+机电类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机械工程专业设置了“柔性制造”和“电梯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设置了“机电一体化”和“移动机器人”方向;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设置了“智能装备设计”和“智能装配”方向,构建了专业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共有140名毕业生攻读研究生,其中52人就读学校均为世界排名前300的高校或TU9德国工业联盟高校。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三创”(创新、创业、创意)能力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2020年获得DS SolidWorks中国授权CSWA考试中心资质,定期面向学生开展CSWA/CSWP培训认证;2021年获得ABB机器人技术培训认证合作学校。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RoboMaster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2023年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银奖,2021年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2020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中共获得奖项300余项;省级创新训练计划40余项,校级140余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60余件。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就业率达98%以上,多次被评为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数据截止2024年3月)